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年代的故事
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,反映的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(今河南开封)汴河一带活跃的工商业氛围,船来船往,商铺林立,行人接踵,熙熙攘攘。在200多年前的惠州,有一条街的热闹程度可以与之媲美,她——就是有名的水东街。
在水东街曾涌现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年代的了许多惠州传奇商号,其中多家商号曾在广州香港都开起分店,其中水东街的合昌号,是从平码行(主营代客买卖、代运代贮、代客过秤)起家,最后发展成在香港广州等地设联号,资金达10万银元的大商号。
水东街历史
水东街的历史,若按照时间顺序,可以分为明末清初商业兴起、康乾时期商号壮大、清末民初商贸振兴、抗战时期畸形繁荣、解放后公私合营平稳发展、航运没落地位隐没六大阶段。不可否认的是,1928年水东街改造,是水东街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。可以说,改造拓宽、修建骑楼,是水东街进入“现代”的一个标志。
这是水东街最有名的一张老照片。据悉,这张照片摄于1933年5月11日,拍摄者未留下名字。背后的英文题签很有意思:“这是惠州一个牛角状的环形交叉路口,注意那些无所不在的猪,这里一辆车都没有!”。照片左侧上方“公教阅书报社”十分明显,据查,“阅书报社”是民国时期的特殊产物,是进步人士与华侨创建的类似图书馆的机构,旨在启迪民智。
“现在水东街的路面宽度约9米,一街之隔的惠新西街宽度约3米,我们可以假设,水东街在1928年改建前,街道格局、建筑样式、道路宽度等,应该与惠新西街一样。”惠州文史学者、惠州博物馆原馆长王宏宇认为,水东街在扩建前,商号的铺面与惠新西街一致,在一楼开个曲尺型的铺面,晚上闭业时,用直门板往上下凹槽一上,在后面加一横栅,安全又方便。(目前,水东街上唯一留着这种门面的店铺,是水东东路50号的镇记号)。
1928年末改造拓宽前的水东街,可以看出街道当时并不宽敞,商铺依旧是瓦屋结构,街上人来人往,十分热闹。
水东街的改造,得益于粤军将领陈济棠主政广东。1929年至1936年,陈济棠治粤,在恢复和发展广东经济生产方面,取得了显著成效,也是惠州近代史上经济发展、物价稳定、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。这段时期,惠州实施了五大城市建设工程:拆城筑路、改造水东街、治理西湖、兴建东新桥、筑中山纪念堂。陈济棠治粤时期,惠州商业还有一个显注特点,就是平码行的兴起。而水东街,则是平码行最集中的地方。
平码行兴起
1929年水东街改造后沿东江一带的后街景象,众多船只停靠江岸码头,可以看出当时店铺已是骑楼。
惠州文史学者、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介绍,最初时,惠州县城仅有十多家平码行,全部集中在今水东西路和今水东东路一带。由于这行业适应惠州战时商业市场需要,所以生意兴隆,获利丰厚,经营者日渐增多。短短几年间,全惠州这行业商号发展到近百家。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年代的他们为了维护本行业的经营秩序和权益,成立“惠州平码行公会”,选出理事长,理事由行业中较有名气的商号店东担任。
平码行其经营方式主要有二种:一是平码行,主要是代购、代销、代贮、代运,向买卖双方收取佣金和手续费来维持商行运作,其所需资金不用很多,赚取利润亦较微;
二是收囤行,每当农村油、糖、谷、豆、茶麸、豆麸、梅菜等农产品盛产时就大量收购,囤积储存,待各类农产品青黄不接时节,就高价卖出,获利颇丰。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,收囤行业客观上平抑了农产品产销矛盾,对稳定地方农业经济生产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随着抗战胜利后广九铁路恢复运营,惠州逐步失去商品中转站和集散地的优势,平码行生意难做,大商号纷纷移往香港和广州;规模较小的商号因资金短缺,周转困难而纷纷垮台或转业。惠州平码行从此走向衰落,直至消失。
辉煌时期
百家商号啥都有
1938年,水东街东段,惠州沦陷。右侧第一间商铺是惠州史上有名的西药房世宝堂。
清末民初到抗战时期,是水东街商业最辉煌时期,当时的水东街囊括了各行各业,从水东街辐射的商业区域,涵盖了今日桥东大片和中山路一带。彼时的水东街,除了水运行、平码行这些大的行业外,水东街上的商号经营范围五花八门。
据何志成与王宏宇对当时惠州府县商业的分类,主要有布匹行、百货行、米店、五金行、中西药行、山货土产行、烟丝行、金银首饰店、陶瓷土纸店、海味酱料店、油糖谷豆行、杂货副食行、茶楼酒家、饭店菜馆、茶座、糖饼糕点行、旅店客栈、理发照相、当铺、妓院等20多种,有名的商号更是难以胜数。
抗战时期
水东街主要商号
布匹行有广昌成、悦生等26间百货行有广兴、恒升贞、亚东等12间米店行有瑞昌、同昌、信兴隆等6间药材行有世宝堂、万福昌等13间茶馆
有小孟堂、性也、海天、健记、人生、献记、太白、天香
粮土行
有24间
烟丝行
有李奇馨、怡和隆、李广来、东兴隆、李永兰、李广兰、兴利等8家
旅店
有大东、大新等8间
茶楼酒店
畅聚楼、中华、太平、西园、一定好、一景楼、东坡等6间
酱料行
和昌等5间
理发行
有安然、皇后等6间
五金行
有金立、发利等7间
金银首饰行
有惠和、金城等13间
陶瓷行
有瑞成、天成等4间
杂货行
有祥隆行、裕昌等7间
海味行
有东益等6间
山货土产
有顺安、茂丰行等7间
典当行
有金和押、聚昌押
1938年年底遭日军轰炸洗劫的水东街,满目苍夷。抗战期间,水东街遭到日军多次轰炸,炸毁和焚烧的店铺达200多间。
能在水东街开店的,财力都不小,以百货店为例,何志成介绍,较有代表性的是亚东苏杭店和恒升贞苏杭店。亚东苏杭店于1936年在水东东路开业,经营百货零售,初有员工三四人,1942年迁至水东西路继续经营,员工增加到七八人,生意越做越大。店主严岳是惠州人,商品除销本地外,还批发到东西两江,全年营业额近20万元港币。恒升贞苏杭店于1943年在水东西路开业,经营百货批发兼零售;店东姚砚馨是惠州人,时雇工六七人,经营资金达港币3万元。抗战胜利后,苏杭百货业由姚砚馨发起集资,在广州高第西街开设联盛运输行,业务主要是代办惠州苏杭布匹百货等商品从广州转运至惠州,并设客房(包伙食),解决了惠州采购员去广州采购商品时的食住问题。
命运多舛的水东街
根据资料记载,入清以来,繁华的水东街遭遇了多次灾难,如兵灾、火灾,最严重的是抗战时期遭日军轰炸,但水东街不可撼动的商业地位,使其很快得到恢复。
康熙年间兵灾
康熙十五年(1676)正月,清朝尚之信(尚可喜儿子)征潮大军退保惠州;二月,反叛清朝的刘进忠与郑经(郑成功儿子)部将刘国轩、何祐纠集二十余镇兵马围攻惠州府、县两城,日夜炮焰熏天,喊声震野。后来尚之信奉命割惠州与郑经结盟,郑经退回台湾,为害惠州长达三十余年的兵灾宣告结束。当时地处府县二城之间的水东街商铺,在这次战火中大部分遭到焚毁,剩下部分被散兵游勇占据。康熙十六年八月,归善知县孙耀祖到任,招回避乱流亡商民,驱逐占据水东街店舍的散兵游勇,修复水东街恢复繁荣。
道咸年间火灾
道光二十四年(1844)三月,归善东平一坊火灾,大火自西门城关口烧至包公巷,焚毁铺户数百间;咸丰四年(1855)正月,东平一坊再次火灾,焚毁铺户数百间。为了加强了水东街的商行店铺管理,官府以包公巷为中心,将水东街划分为东平一坊东平二坊(今水东西路和水东东路),分别选出责任人负责该坊的社会治安和安全防患工作。
抗战年间兵灾
1938年10月,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,广东省政府和国民党省党部急忙后撤到粤北的曲江、连县一带,日军驻扎在石龙至增城之间,并截断了东江和广九铁路、惠广公路的联系,惠州即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抗日交通运输线和物流中心。在此期间,水东街遭到日军多次轰炸,炸毁和焚烧的店铺达200多间,但商民很快将其修复营业。
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水东街几经沉浮
曾经兴盛的各种商号如今早已不见踪影
那些老式的建筑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历史。
未来,水东街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的世人眼前
我们期待那天早点到来!
来源:东江时报 首席记者 李向英 记者 冯丽均
图片来源《惠州近代历史图录》
编辑:许志浩
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
转载请注明来源